用户名
密码
忘了密码
设为主页
收藏本站
广告刊登
首页
|
行业新闻
|
科技前沿
|
技术资料
|
企业大全
|
工程展示
|
工程供需
|
人才中心
|
推荐图书
|
会员中心
|
交流论坛
竖井混凝土滑模施工技术
资讯类型:技术资料 加入时间:2009年4月30日17:19
竖井混凝土滑模施工技术
雷丽春,潘永民,浙江省第一水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310051
1意义
水电站、泵房的调压井及交通竖井等一般为较高的圆筒形薄壁结构,一种是围岩内衬混凝土,另一种为钢筋混凝土外露薄壁圆筒体。这些结构采用滑模施工是最优越的,但如果滑模结构设计、制作工艺、提升方式选取不当,也难以体现它的优越性。竖井滑模的施工方法,也可以用到其他的高塔、墩墙、框格结构中去,对不同的情况研究出最优的设计方案是非常必要的。
2结构设计要领
2.1结构布置形式
竖井滑模结构按提升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拉升式和顶升式两种。围岩内衬竖井采用拉升式较为节省,拉升式是在井口设承重架,千斤顶倒安在承重架的梁上,承重梁可布置在径向,也可布置成多边形,千斤顶数目少可布置在径向,数目多应布置成多边形。千斤顶采用GYD-35型,工作起重量为1.5t,千斤顶的拉杆为Φ25钢筋,下端直接焊在围圈上。拉杆做成3 m长一段,用M 2 0螺纹连接,每拉出一节回收一节。外露式调压井滑模结构必须采用顶升式,顶升式是在内围圈上焊弦杆安置千斤顶,千斤顶支承杆采用Φ48排架钢管,千斤顶采用QYD-60型,这种千斤顶内孔为50mm,工作起重量为3t。千斤顶每爬高一米安一层水平纵横联系杆,水平联系钢管每隔3层要有一层的两端能顶到混凝土上。不够长的,可接一条短钢筋顶到混凝土上,顶升式滑模必须设置“开”字形提升架,提升架的作用是保证内、外模板的相对位置和将千斤顶的起重力传到外模板上。
2.2模板
2.2.1模板的强度和刚度
模板是由围圈和面板焊成整体的肋型结构,在浇筑混凝土时,由于荷载对称,模板的内力为轴力,提升时为偏心受拉,调偏时,一边挤压在混凝土上为分布荷载,一边已离开混凝土受千斤顶的集中力作用,模板围圈就产生了弯矩,同时整体受大偏心拉力作用。故面板和围圈要进行抗压、抗弯强度计算,模板整体要进行大偏心受拉的刚度计算。模板的面板一般用2mm~4mm的钢板制作,围圈用5mm~8mm钢板组焊成槽形截面的环形梁,槽形口向面板,槽形的翼宽为竖井直径的3%左右。由于面板太薄,不参加整体刚度计算,所以,上下围圈之间应焊斜腹杆形成环形桁架。
2.2.2模板的接口
模板的面板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楔形接口,楔形模板的宽度为5cm~10cm,径向坡度为1∶0.5。当意外原因使滑模停止结死时,可将围圈割去一小段,楔形模板会自动掉出,模板失去了整体拱作用,即可用50t螺旋千斤顶配合液压千斤顶将模板顶起再复原继续施工。
2.2.3模板的高度
模板高度的确定,满足三个原则:①每层混凝土浇筑时间不能超过规范规定的间歇时间;②要满足进度要求的台班进尺A(m/台班)所决定的滑升速度V(m/h);③出模强度在(0.05~0.1)MPa。
2.2.4模板的制作斜度
竖井一般为圆筒体,内外模板受混凝土浇筑振捣产生的侧压力作用只产生轴力,而且上下围圈受力基本上相等,模板在混凝土浇筑前后斜度变化很小。故模板应制成标准斜度1.5‰。若竖井为矩形框格体,内模应做成标准斜度,外模应做成垂直,是因为提升架刚度有限的缘故。四
6方案经济效益评价
上述竖井滑模结构设计要领中的参数,偏差调整和油路布置方法都是从滑模施工中总结出来的。顶升式滑模又可采用Φ25和Φ48排架钢管作为支承杆两种,当建筑物的主筋能用Φ25替代且分布钢筋不小于Φ12时,支承杆采用Φ25为优。当建筑物的主筋直径比Φ25小很多或为素混凝土时,采用Φ48钢管作为支承杆可避免浪费,这种系统的顶升承载能力为Φ25系统的二倍,支撑杆数量很少(为Φ25系统的1/2),直径小于5m的竖井,只需4~8根支承杆,除最外圈支承杆外,其他钢管均为联系杆及脚手架支柱,可用废旧材料,且所有的材料能全部回收。高度小于60m的竖井,采用钢管支承杆系统滑升施工素混凝土(包括主筋小于Φ18的钢筋混凝土)竖井经济效益比采用Φ25支承杆系统好。
围岩内衬混凝土竖井由于围岩能承重,可在井口设承重平台安千斤顶,将滑模往上拉,拉筋不需要侧向联系,而且可完全回收,滑模架又不影响钢筋安装,工效和经济效益很好。对高度很大的内衬混凝土竖井,上段可用钢丝绳或钢筋将千斤顶平台吊在半中,滑完一段(30m~50m)时停止,将平台升高,将滑下段的支承杆周转到上段重复使用,所以较为经济,围岩内衬混凝土竖井应优先考虑拉升式方案。
文章来自:
滑模机械网
文章作者:
信息一部
『
新闻推荐
』
『
关闭窗口
』
网站建设
|
广告刊登
|
汇款说明
E-mail: admin@chinasfm.com
技术支持:
简双工作室
电话:0371-69131532 传真:0371-63942657-8001
版权说明: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与
信息处
联系